泡泡瑪特:被審美和算法包裝的博彩觀點
Labubu已經(jīng)瘋了!在拍賣會上,某款限量Labubu被拍到了超百萬元人民幣的驚人高價。而在普通市場上,一些熱門期貨款更是一貨難求,甚至引發(fā)了排隊、搶購、黃牛倒賣等現(xiàn)象。
本文是《超財經(jīng)》原創(chuàng)作品
Labubu已經(jīng)瘋了!在拍賣會上,某款限量Labubu被拍到了超百萬元人民幣的驚人高價。而在普通市場上,一些熱門期貨款更是一貨難求,甚至引發(fā)了排隊、搶購、黃牛倒賣等現(xiàn)象。
與此同時,一個在圈子里廣為流傳的段子也火了起來:據(jù)說在泡泡瑪特的一次年會上,郭麒麟受邀登臺,開玩笑說——
“歡迎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博彩公司”
一句玩笑,卻讓臺下的老板王寧臉色一沉。這個笑話,說出了泡泡瑪特商業(yè)模式的本質,卻也戳中了它最敏感的神經(jīng)。
但我們不妨拋開情緒和道德判斷,從冷靜的商業(yè)視角來看,“賭心”也許正是泡泡瑪特最天才的設計——也是王寧能成為新河南首富背后的底牌。
01 比博彩公司還高的毛利
2020年12月,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,首日開盤即暴漲100%,市值突破千億港元,迅速成為“港股新消費第一股”。上市不到一年,其股價一度翻了近四倍,堪稱資本市場的神話。
而從2020年到2024年這五年間,泡泡瑪特的股價累計上漲超過12倍,憑借其市值飆升與個人持股比例,創(chuàng)始人王寧身家水漲船高——據(jù)《2025福布斯中國富豪榜》顯示,他的身家已突破203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),一舉超過“豬肉大王”秦英林,成為新的河南首富。
這一切背后,靠的不是“玩具”,而是堪比印鈔機的利潤模型:
2024年營收:130.4億元人民幣,同比大增106.9%;
凈利潤:34億元,同比暴增185.9%;
毛利率:高達66.8%,遠超多數(shù)博彩公司的40%-60%;
營業(yè)利潤率:接近32%,維持在高水平;
ROE(凈資產收益率):超過35%,極具資本吸引力;
海外收入:突破50億元,占總營收近40%,同比暴漲375%;
存貨周轉天數(shù):已從133天下降至102天,運營效率持續(xù)提升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泡泡瑪特不僅利潤高,而且現(xiàn)金流非常充沛。2024年經(jīng)營性現(xiàn)金流凈額高達28.7億元,手握超過50億元的現(xiàn)金及等價物,幾乎無有息負債。
這是一家“賣玩具”的公司,卻擁有資本市場極為艷羨的財務模型。賺得比博彩還狠,卻看起來干凈得多。
02 賭性+IP的復合玩法
泡泡瑪特的賭性,不僅嵌入在商業(yè)模型里,更寫在創(chuàng)始人王寧的性格與命運之中。
王寧出生于河南新鄉(xiāng)的一個縣城,沒有名校光環(huán),也不是含著金湯匙長大。大學學的是廣告,在打工打了一陣子后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,在北京中關村開了一家賣潮玩的門店,夢想用潮流文化打動年輕人。
但現(xiàn)實很快潑了冷水。門店很快就陷入虧損,現(xiàn)金流斷裂,他甚至一度打算關店回老家。就在這時,他決定孤注一擲,把最后的資源全部押注到一個方向:潮玩IP + 盲盒機制。
直到2017年,王寧賭了一把——簽下Molly,推出盲盒銷售,才真正開啟了泡泡瑪特的爆發(fā)期。
從那之后,他更是加大賭注,開啟泡泡瑪特的“IP賭場模式”:每年簽下上百位設計師,累計合作藝術家超過上千人;開發(fā)產品超1萬款以上,最終能成為爆款的,只有寥寥幾款;
藝術家是籌碼,審美是賭注,用戶的偏好是那張搖擺不定的賭桌。押中一個IP,就能帶來億級營收;押錯了,也只能認栽。
從經(jīng)營模式上來看,泡泡瑪特的精髓不是“賣什么”,而是“怎么賣”。
先打造IP人設:如Molly、Skullpanda、Labubu,形成審美符號與情感鏈接;
再通過盲盒機制銷售:付費是固定的,結果是隨機的,收獲是情緒的;
再加上隱藏款、限量款,激發(fā)“抽中”的刺激,推動二級市場流通與社交炫耀。
這種模式,與博彩機制的三大共性驚人一致:
確定付出,不確定結果;
變比強化,制造成癮;
隱藏款價值溢出,激發(fā)投機心理。
但它又與傳統(tǒng)賭博有區(qū)別:你至少會得到一個“玩具”,不會一無所有;法律上,它不觸碰“賭資兌金”的紅線;情緒上,它更溫柔,更潮流,也更具誘惑力。
這是一場不沾法律卻撩撥人心的賭博。
03 抓住了人性卻撕開了底線
它不是一家傳統(tǒng)意義上理性穩(wěn)健的制造企業(yè),而是一家包裝成潮玩的“審美投機所”,它真正的護城河可能是它打造出的審美閉環(huán)+ 情緒飛輪:
潮流設計、明星聯(lián)名、社交內容聯(lián)動,持續(xù)引爆話題;
不確定機制+情緒刺激,激發(fā)高頻復購;
二級市場溢價與社區(qū)傳播形成消費閉環(huán)。
換句話說,它賣的不是玩具,也不是IP,而是:用戶的賭心 + 審美遷移成本。
只要年輕人還愿意為“盲盒的驚喜”買單,這場合法的美學賭博就還會繼續(xù)。
拋開商業(yè)道德不談,單從業(yè)務模型的冷酷視角來看,泡泡瑪特的確精準擊中了年輕一代的消費G點——他們追求個性表達、情緒釋放、即時滿足,而盲盒這種“驚喜式消費”恰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心理刺激的出口。在商業(yè)上,這是一次天才式的對人性弱點的精準狙擊。
更可怕的是,這群被狙擊的人,不僅是今天最具活力的消費群體,更是未來幾十年商業(yè)世界最具變現(xiàn)潛力的一代人。泡泡瑪特用一種看似無害的“可愛潮玩”,將成癮機制、投機心理和社交炫耀深深植入他們的消費習慣里,為自己的利潤埋下了長效引信。
但問題是,這種對人性黑暗欲望的撩撥,真的合適嗎?真的值得被鼓掌喝彩嗎?當一個商業(yè)模式不是在滿足需求,而是在制造幻覺、刺激欲望、操控情緒時,我們到底是在談創(chuàng)新,還是在談“合法的操縱”?它抓住了“人性”,但也撕開了“底線”。如果說商業(yè)的盡頭是利潤,那泡泡瑪特離終點不遠;但如果商業(yè)的盡頭應該是責任,那它的方向可能已經(jīng)南轅北轍。
王寧曾說:“我不是在賣玩具,而是在賣文化。”
這話沒錯,但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:
他在賣一種被“審美”和“算法”精密包裝過的賭性。
1.TMT觀察網(wǎng)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(wǎng)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(wǎng)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TMT觀察網(wǎng)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(jīng)TMT觀察網(wǎng)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