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銀消費金融:持牌消金機構陷投訴漩渦,資本短板與治理隱憂并存觀點
近期,盛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(下稱“盛銀消金”)因高額擔保費、利率緊貼監管紅線、暴力催收等問題陷入投訴風暴。
近期,盛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(下稱“盛銀消金”)因高額擔保費、利率緊貼監管紅線、暴力催收等問題陷入投訴風暴。作為東北地區首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,盛銀消金在業績增長的光環下,合規漏洞、資本短板及管理動蕩等風險逐漸暴露。
投訴激增:利率“貼線”收費遭質疑,暴力催收屢禁不止
黑貓投訴平臺顯示,盛銀消金近半年投訴量激增,焦點集中在“變相高息”與“不當催收”。用戶“機靈喵”投訴稱,借款2萬元分12期還款,每期需支付231.72元擔保費,總還款額達2.4萬元。若以IRR(內部收益率)計算,該筆貸款實際年化利率已接近24%的監管紅線。另一用戶“勇敢喵”指出,借款1.5萬元分12期,前3期月還款額高達2584.98元,后9期1456.48元,總還款超2.04萬元,實際年化利率同樣逼近24%。
此外,擔保費、服務費等附加收費成爭議焦點。用戶反映,盛銀消金通過合作平臺收取高額費用,如“中凱博商業保理公司”在放款前三期收取962.56元/期服務費,被質疑為“變相砍頭息”。部分用戶借款合同未明確披露費用細則,涉嫌違反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。
催收亂象同樣突出。多名用戶稱遭遇短信轟炸、通訊錄泄露、言語威脅等暴力催收,甚至未借款用戶“友愛喵”稱被無故扣款113.46元。此類行為涉嫌違反《互聯網金融催收自律公約》。
財報背后:資本充足率連降,3億注冊資本難達監管門檻
盡管盛銀消金2024年業績亮眼——營收2.93億元(同比增20.23%)、凈利潤0.86億元,貸款余額72.87億元(同比增25.8%),但其資本短板與合規壓力不容忽視。
注冊資本長期不達標成硬傷。2024年實施的《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》將注冊資本門檻從3億元提至10億元,而盛銀消金成立近十年仍停留在3億元,與監管要求相差甚遠。資本充足率持續下滑: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2022年10.71%降至2023年9.59%,資本充足率從11.83%降至10.72%,增資壓力迫在眉睫。
股東問題進一步加劇困境。前股東順峰投資因重大違規被監管點名,現股東大連德旭經貿所持股權多次被凍結,且其母公司大連信得嘉和實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。股東資質隱患與增資意愿不足,導致盛銀消金資本補充陷入僵局。
管理動蕩:五年三換董事長,戰略連貫性存疑
管理層頻繁更迭折射治理隱憂。2025年1月,周峙成為盛銀消金五年內第三任董事長,總經理職位亦兩年內兩度易主。行業分析師指出,“管理層動蕩可能導致戰略搖擺,尤其在數字化轉型關鍵期,團隊穩定性直接影響業務競爭力”。
盛京銀行年報顯示,盛銀消金2023年信用減值損失同比激增138%至0.62億元,不良貸款率雖維持在1.31%低位,但資產規模擴張下風控承壓。
監管與行業雙重擠壓:區域消金機構如何破局?
當前消費金融行業馬太效應加劇,頭部機構憑借資本與場景優勢搶占市場,區域性機構生存空間受擠壓。盛銀消金若無法突破增資瓶頸、穩定管理團隊并構建差異化產品,恐難擺脫邊緣化危機。
業內人士建議,公司需加速通過利潤留存、股東注資或引入戰投補充資本,同時優化收費結構、規范催收行為以修復聲譽。此外,依托股東盛京銀行的區域資源,探索本地化消費場景或是突圍方向。
盛銀消金的困境折射出區域性持牌消金機構的普遍挑戰:在合規、資本、治理與創新間尋找平衡。若無法盡快破解增資僵局、重塑消費者信任,其“東北消金第一股”的光環恐難持續。對于行業而言,如何在規模擴張與合規經營間找到可持續路徑,仍是待解之題。
出品丨九州商業觀察
撰文丨九裘小妹
編輯|鄒貓小妹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