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再度減持小鵬,造車新勢力資本加速退出?汽車
作為小鵬汽車的重要股東,阿里巴巴近期的減持行為再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。
中經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道
作為小鵬汽車的重要股東,阿里巴巴近期的減持行為再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。
根據阿里巴巴集團5月17日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美股持倉報告,阿里在該季度減持了308萬股小鵬股票,減持幅度達到8.13%。
這已不是阿里首次出手。早在2023年12月15日,阿里便宣布計劃出售2500萬股小鵬股票。隨后在2024年3月21日,阿里又大幅減持3300萬份小鵬ADS(相當于6600萬股A類普通股),持股比例也由9.23%降至4.94%。
對于阿里減持小鵬股份一事,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向小鵬方面詢問如何回應,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進一步回復。
盡管小鵬方面保持沉默,業內專家對此已有分析。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,阿里的減持行為不僅是對個體企業的判斷,更折射出整個造車新勢力行業正進入冷靜調整期。
“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從過去的高速擴張轉向理性發展階段。行業洗牌加劇,資源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,競爭力不足的企業正在被市場淘汰。”張翔表示,“與前幾年‘PPT造車’盛行、資本瘋狂涌入的景象不同,當前市場已趨于理性。比亞迪、理想等頭部企業逐步做大,那種股價‘爆發式’的上漲行情已不多見。”
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指出,阿里近年來持續減持小鵬股份,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對造車新勢力前景的信心變化。雖然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前景仍然廣闊,但競爭也日趨激烈,新勢力車企在技術、品牌、渠道等方面的挑戰也日益加大。在此背景下,阿里可能認為小鵬作為新勢力車企,其股價和市值增長空間有限,因此選擇減持股份。
頻遭減持
2025年第一季度,小鵬再度迎來了大股東阿里減持股份的消息。
根據阿里巴巴集團近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 13F持倉報告,公司在該季度減持了308萬股小鵬股票,減持幅度為8.13%。這已不是阿里第一次減持小鵬股票。
早在2023年12月15日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文件顯示,阿里旗下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(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)計劃出售2500萬股小鵬的美國存托股票(ADR),總價值約3.91億美元。彼時,阿里的持股比例從10.2%下降至7.5%。
針對這一舉動,阿里方面曾回應稱,此次減持是出于自身資本管理的需要。“我們依然看好小鵬的發展前景,未來也將繼續與其在戰略層面保持合作。”
小鵬方面也表示,阿里的減持并不代表其對公司前景的看法發生改變,而是執行其Q3財報中提出的“投資變現回報股東”的戰略。盡管股份減少,阿里仍是小鵬的第二大股東,持股比例約為8%,雙方將在云計算等關鍵領域繼續深化合作。
然而,2024年3月21日,阿里旗下淘寶中國再次出售了3300萬份小鵬ADS(代表6600萬股A類普通股),其持股比例進一步從9.23%降至4.94%。
對此,小鵬方面回應稱,這一變化對公司核心業務影響不大。公司當前經營數據向好,核心產品表現亮眼,并強調阿里和阿里云仍是其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之一,雙方仍將在研發和營銷體系等多個層面保持緊密協作。
不過,就在減持發生前的2024年3月19日,小鵬發布公告稱,已與淘寶中國及董事會成員何小鵬協商一致,終止原有相關協議,相關協議自即日起不再具有法律效力。同時,一名非執行董事也宣布辭任。
值得一提的是,阿里此前大幅減持發生在小鵬處于發展低谷時期。2024年下半年,小鵬銷量大幅落后于理想和蔚來,股價在短短一個季度內暴跌近50%,市場信心極度受挫。
然而時至今日,小鵬已逐步走出低谷,憑借兩款熱銷車型強勢反彈,一度成為造車新勢力中銷量領先的企業之一,其股價也反彈至約80港元,較低點上漲逾150%。
張翔指出,阿里在小鵬重新崛起之際選擇減持,可能也有助于小鵬實現降本增效。“此前阿里作為大股東,小鵬在采購如云服務、AI技術時傾向優先選擇阿里系產品,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采購自由度。如今股權解綁后,小鵬可以更自由地選擇供應商,有利于降低成本。”
梁振鵬則認為,阿里與小鵬在股權關系減弱后,戰略協同或受到一定影響,但雙方合作基礎依然存在。“未來合作模式可能會更靈活,比如通過框架協議、聯合實驗室、研發成果共享等形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。”他指出,智能汽車仍是雙方具備高度契合的領域,自動駕駛、云計算、營銷生態等仍有廣闊的合作空間。
增長遇阻
近期,減持小鵬股份的行為并不局限于阿里。數據顯示,過去30個交易日內,多個券商持續減持小鵬股票,南向資金累計減持高達944萬股,僅5月16日單日就減持了113萬股。
從股價表現來看,小鵬在今年第一季度創下階段高點后,隨即進入調整期。
銷售數據也表明,小鵬正在遭遇增長瓶頸。自2024年11月銷量首次突破3萬輛后,公司已連續6個月維持在3萬輛以上的水平,然而這一數字同時也成為其新的“天花板”。盡管銷量保持穩定,小鵬的增長動力正趨于放緩。
在MONA M03與P7+兩款車型取得初步成功后,小鵬加快了產品線的更新節奏,陸續對G6、G9、X9三款車型進行了改款。然而,從市場反饋來看,這些車型的銷量提升并不顯著。根據第三方數據,MONA M03和P7+仍是銷量主力,其中前者4月銷量約1.5萬輛,占總銷量40%,后者為7391輛,占比23.58%;而G9和X9的銷量則均在3000輛左右,貢獻有限。
值得注意的是,MONA M03的銷量已出現回落趨勢,而P7+的銷售周期也在縮短。此前,小鵬曾披露P7+上市僅5個月便實現5萬輛下線。
面對瓶頸,小鵬急需一款“走量”新車以支撐銷量繼續增長。盡管小鵬在上海車展推出了5C版P7+,但作為改款車型,其對整體銷量的拉動作用有限。與此同時,小鵬的熱門車型交付周期僅為1—2周,相較之下,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仍保持在30周以上,說明小鵬的訂單積壓并不大,市場熱度也存在差距。
小鵬董事長何小鵬曾表示,月銷5萬輛是車企的“合格線”,小鵬正朝著月銷5萬、甚至10萬輛的目標努力。然而,從當前交付節奏和銷量表現來看,小鵬距離這一目標仍有顯著差距。
張翔指出,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趨于飽和,行業正進入深度調整階段。“融資難、競爭激烈、價格戰頻發、庫存壓力大、技術創新門檻高”已成為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。張翔認為,企業在轉型期必須明確發展方向、優化資源配置、提升組織效率,并在技術創新方面做出關鍵選擇,特別是在智能輔助駕駛領域,要么加大自研投入,要么精準選擇合作伙伴。否則一旦方向錯誤,將面臨資源耗盡、難以回頭的風險。
廣州眺遠營銷咨詢公司總監高承飛也表示,中國智能電動車行業目前正經歷多重挑戰。一方面,技術雖然取得突破,但在電池續航、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仍需持續進化;另一方面,市場盈利模式尚不成熟,企業在成本控制、服務差異化等方面仍需探索。同時,補貼政策逐步退坡、監管趨嚴,也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。在資本層面,科技巨頭投資意愿趨于保守,這也迫使車企更重視自身“造血”能力。
高承飛指出,企業應通過增強研發能力、優化商業模式、拓展外部合作等手段提升抗風險能力,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。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