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頭科技赴港IPO:財務失血、產品困局與人本信任的三重枷鎖觀點
從科創板近千億市值的“掃地茅”,到如今千元股價暴跌至百元、深陷“增收不增利”泥潭......5年的上市之路,石頭科技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大轉折。
從科創板近千億市值的“掃地茅”,到如今千元股價暴跌至百元、深陷“增收不增利”泥潭......5年的上市之路,石頭科技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大轉折。
2025年6月,帶著滿身爭議和質疑,石頭科技宣布擬赴港上市,試圖尋找新的生機。然而,財務數據的黯淡、產品競爭的焦灼、資本與創始人的“撤離潮”,每一個問題都像沉重的枷鎖,緊緊束縛著這家曾經的明星企業。
這場奔赴港股的“救贖之旅”,究竟是破局重生的契機,還是無奈之下的困獸之斗?
01
財務面:營收狂奔與利潤失血的背離
當營收增長的數字與利潤下滑的曲線在財務報表上激烈碰撞,石頭科技陷入了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尷尬境地。
2024年,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9.45億元,同比增長38.03%,凈利潤卻逆勢下滑3.64%,至19.77億元。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,營收增速沖上86.22%,達34.28億元,但凈利潤“失血”速度更甚,同比下滑32.92%,僅2.67億元。
這種“增量不增利”的財務懸崖,在毛利率的持續下滑中找到答案——2024年公司毛利率下降3.75%至50.36%。與此同時,凈利率波動下滑,已從2021年最高24.03%降至2024年的16.55%,2025年Q1更是腰斬至7.8%。
而這背后,銷售費用的“瘋狂生長”難辭其咎。2024年,公司銷售費用高達29.67億元,同比激增73.23%,2025年一季度石頭科技公司銷售費用更暴漲169.25%至9.51億元,遠超營收增速。
期間,研發投入雖有增加,但在銷售費用的“碾壓”下顯得微不足道——盡管2024年研發費用增至9.71億元創歷史新高,但占營收比僅8.13%,銷售費用達到研發投入的3倍以上。這種備受爭議的投入結構,如同一只無形的大手,不斷侵蝕著公司的利潤空間。
與此同時,海外市場成為財務壓力的放大器。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首次超過國內,達53.48%,但境外毛利率卻暴跌6.74個百分點,對此,石頭科技方面稱,受到關稅成本等增加的影響。
02
產品面:價格戰泥潭與技術護城河的雙重絞殺
事實上,石頭科技境外盈利承壓的背后,除關稅外,“以價換量”策略的影響也不小。
據媒體報道,為守住海外市場份額,石頭科技在歐洲祭出了“老品降價、減配促銷”的策略,旗下Q7Max系列產品持續降價,Q7Max Plus標價569歐元,實際售價卻降至420歐元左右,降幅達26%左右。在業內看來,雖然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銷量,但產品利潤卻被無情壓縮,無異于“飲鴆止渴”。
不可否認,智能清潔賽道已陷入技術迭代與價格內卷的雙軌困局。
近年來,智能掃地機器人行業競爭日趨激烈,產品同質化加劇。一方面,現存各大品牌在智能化賽道上你追我趕,全力搶占市場份額,例如科沃斯押注雙線3D結構光傳感器、追覓推出仿生多關節機械手、云鯨聚焦AI雙目視覺技術等;另一方面,傳統家電品牌和科技公司嘗試進入市場,試圖通過差異化功能或低價策略獲取一定份額,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瓜分態勢。
而這期間,更隱蔽的風險在專利戰場蔓延。
2024年618前夕,泉州法院應追覓申請下架石頭P10Pro系列,雖經最高法院復議后恢復銷售,但已錯過關鍵促銷期。據媒體報道,石頭科技工作人員透露,這兩款產品在618期間原本預計有不錯的銷量,但由于禁令的發布,公司不得不緊急下架這兩款產品,預計銷量損失了2萬多臺。同年8月,石頭科技再因專利侵權問題與追覓在德對簿公堂,德國法院判石頭科技侵犯追覓專利,禁止其在德銷售相關產品。
掃地機競爭白熱化,石頭科技選擇跨界突圍,進軍洗地機與洗衣機領域,試圖開辟第二增長曲線。2024年,公司“其他智能電器產品”營收猛增93.13%,達到10.7億元,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業務板塊。
然而,跨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,該板塊營業成本增幅123.49%,遠超收入增幅,且低毛利率新品的占比提升,疊加會計準則調整,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利潤。與此同時,美的、海爾等傳統巨頭的反攻也讓形勢更為嚴峻。
03
人本面:造車夢與掃地茅的信任裂痕
而值得注意的是,冰冷的財務數據與殘酷的市場競爭背后,石頭科技正面臨更致命的危機——人心的流失。
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,股東的態度往往是企業發展的“風向標”。近年來石頭科技卻遭遇了股東的集體“逃離”。2024年年報顯示,石頭科技前十大股東中,有4家機構在第四季度集體減持: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從6.07%降至3.52%;天津石頭時代持股比例從1.95%降至1.28%;天津金米投資持股比例從4.49%降至2.93%。毛國華持股比例從2.04降至1.20%。而作為早期投資者的小米系順為資本,更是直接退出了前十大股東名單。
與此同時,創始人昌敬接連套現近9億元,更是在本就緊張的市場情緒上火上澆油。對于減持原因,昌敬雖對外解釋為“自身資金需求”,但業內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他傾注心血的造車事業。
此前,昌敬頻繁在個人媒體賬號以“極石汽車創始人”自居,因此市場猜測,這一轉變背后,似乎暗示著其重心的轉移:一邊是掃地機器人主業的困境,一邊是造車夢的誘惑,創始人在資本與夢想間的抉擇,讓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戰略產生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對此,昌敬曾發布視頻回應稱,希望持有石頭科技股票的投資者可以耐心一點,“現在是一個戰略的轉型期,也是一個陣痛期,勢必會帶來公司的一些變化,這些變化都是為了以后更長遠的發展。”
但當股東集體撤退、創始人重心偏移,這場因造車夢引發的信任裂痕,似乎正從資本層面蔓延至企業整體。站在香港交易所的鎂光燈下,昌敬需要回答的不僅是石頭科技“為何二次上市融資”的表層問題,更是“如何用行動重獲資本信任”的關鍵質疑。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